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调动父亲的角色?怎样走出两代共同育儿之困——乐平基金会亲子教育公益讲座(六):互动问答

乐平基金会 乐见岛 2018-12-05

嘉宾介绍

彭小华:旅美独立学人,关系—交流研究者;国际注册高级婚姻家庭指导师、REBT咨询师;译者、写作者;教育与环保公益事业积极参与者,译作&著作:《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》《虎妈的女儿》《直觉养育的力量》等。


杨子云:资深媒体人;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访问学者(2014-2016);北大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。


看点

此文为2018年7月29日在乐平公益基金会“乐见岛·乐平讲堂”的讲座整理稿,腾讯同步直播。

关于父亲的角色、关于边界、关于两代人共同育儿……听众有话说!

本文共4257字9图,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。

杨子云

接下来是提问时间,大家可以向小华提问,有问题我也可以回答,我来做这个环节的主持。

父亲的角色


听众一

谢谢老师们的分享。

我的母亲53岁了,直到现在她仍然非常焦虑,和我对话的时候仍然流露着日常生活中对她的工作、她一直需要照顾的爸爸妈妈、还有对我的未来——比如说我挣多少钱,和谁谈恋爱,住得好不好,我的猫会不会掉很多毛打扫不过来等等问题的焦虑。

到现在,我反过来需要平复她的焦虑情绪,结果就是相互焦虑。

我想问的问题跟父亲有关,如何更好调动父亲在孩子成长当中的角色?

有可能大多数的情况下,他真的有这个心,但是一到做,他就放手了,或者觉得是女性的专职。

我想问,在实际操作当中有哪些好的方法,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操作可以分享给我们?而且,我家里有很多哥哥,我希望他们将来在养育自己子女的时候有所作为。

彭小华

我们现在很多年轻父亲还是像我父亲那种类型,是忽视型的。

从观念上讲,他们觉得养孩子是妈妈的事情。想要把他调动起来的话,首先要做一点观念上的沟通,你可以用对比的方式,比如说你父亲没有参与你的养育,你觉得好吗?你觉得利于你的成长吗?有利于你们之间的感情吗?

另外,也可以引用一下别人做得好的地方。

研究发现,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,你可以推荐相关研究给他;你也可以告诉他,西方的父亲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,他们确实比我们的父亲做得更多更好;你还可以给他们看一些相关的书籍、文章,或者影视作品。

另外,我觉得友好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也很重要。

比如,作为妻子的一方可以告诉对方,我觉得你的某个做法对孩子不够好,我也不高兴——告诉对方你的希望,我希望你在哪些方面更多地参与,以及如何去参与,给到对方一些具体的要求,具体的建议

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。昨天晚上有位母亲跟我求助,有关她丈夫和孩子的相处问题。她丈夫是一个忽视型的专制主义父亲(这是一种最令人痛苦的类型),我答应回去以后要跟她丈夫谈一谈。

必要的时候你也可以引入外部的力量,让对他有影响力的人跟他谈谈。如果丈夫信任、尊重你们的父母和亲友,可以请他们同他谈谈,必要时,也可以求助咨询师。

杨子云

我认为应该给父亲制造一些行动机会

中国的家庭普遍是这样的,养育孩子似乎是母亲的责任,父亲很少参与。

但母亲还是可以多制造这样的机会,比如说在我们家,游泳、玩球等运动,我是会故意躲在后面的,让爸爸带孩子去;妈妈要经常制造很多非常合情合理的、爸爸必须参与的事情,给爸爸制造行动机会。

在育儿方面,男性的觉知天然不同于母亲。作为母亲,在孕育孩子九个月漫漫长途之中与孩子形成的那种天然的感情,父亲是不可能体会的;父亲和孩子的感情,是从孩子出生后看见孩子才开始的,有的是等到孩子长大到知晓互动,他们感受到乐趣后,才会有的。我觉得创造机会,尤其是找些具体的事,让父亲参与进来。让他感觉自己很重要,让他享受到亲子的快乐,他自己也就愿意多花时间主动安排时间来带小孩。

彭小华

我再补充一点,《虎妈的女儿》作者讲:一方面确实有男士不够积极主动的原因;另一方面,母亲可能没有给到丈夫足够的机会,母亲可以创造一些机会。

还有一点很重要,母亲在这个时候不要充当一个裁判的角色,你有自己带孩子的方式方法,你可能会觉得丈夫做得没有那么好。如果你批评他、甚至吼他,下一次他会觉得——算了,反正我也做不好,还是你去做。

如果你把这个事情交给他,态度上以欣赏、表扬、信任为主,这样对方会获得比较多的成就感、愉快感,有利于他把这个工作进行下去。 


如何确立边界


听众二

彭博士好,杨老师好!

我近期也是看了一个报道,一位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太过度了,我自己考虑可能就是边界的问题还是处理得不好,刚才杨老师也有提到。

我想咨询一下,跟孩子建立正确的边界,有没有大家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?

我看那篇报道是,孩子已经长得很大了,妈妈还是事无巨细介入他的生活,影响他正常的交流和正常的工作秩序。

孩子小的时候,我看过一本书,讲跟孩子要划清界线,我自己有一点小的体会:孩子大一点,妈妈要退一点,给孩子留出自由成长机会。

但是。随着孩子越来越大,像我的孩子已经9岁了,有些事情真的是很模糊,不知道这个界限是不是把握得合适,在什么时候应该正常地退一些?

请老师给一些建议。

彭小华

就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,可能需要分清主观感受和客观现实。

主观感受或者审美方面的事务,父母可以少插手一些。好多家庭发生亲子之间的冲突在于什么呢?我不想穿这个衣服,你非要我穿!

留什么发型、喜欢什么颜色,这些都是审美层面的东西。审美是主观的,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客观的、普遍的标准。这一类事情,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,以孩子的喜好为主

另外有些感受也是主观的,比如酸甜苦辣、冷热。有一个说法是“你冷,因为你妈觉得你冷”!每个人对温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,这种事情就没有必要去指挥和指导。

我发现我们好多父母都会去干涉属于主观感受和审美层面的东西,发生很多冲突。像子云说的,把事情分类很重要。审美、主观感受属于不必管、也管不了的方面,花我们太多精力、引起很多冲突真的没有必要。

另外,上学的时间、完成作业的任务,这些是客观、硬性的,是学校有要求的。如果你不想迟到,你就得按时起床,就得把事情做好,按时出门,按时到学校;如果想成绩好、不被老师批评、在人群中感觉良好,那就要好好完成。

做不到怎么办?

那就有后果,这个后果他必须得承受。如果他说他不介意迟到、不做作业的后果,我想可能也只有尊重他——我的意思是说:父母在做了所有的规劝之后,如果他仍然还是这个样子,只有尊重他、等待他,让他自己去承担选择的后果。

杨子云

刚才我讲了把孩子的行为分类,这个在整个成长阶段都适用。把行为分类的过程本身,有助于设立界限。

孩子的哪些行为完全不用管、完全可以忽略掉,比如他喜欢穿什么衣服,家长不要主观参与;另外像不完成作业,这是不可以的,需要家长控制的。这个行为分类,我觉得可以列出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清单,确立和摸索边界。

确立边界很重要。我举一个例子,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,大多数缺乏设立边界的自觉,不少人成年了还深受父母的控制,希望当我们这代人成为父母,要有这个觉知,要设立边界,不去控制和干预你的孩子。我搭一个顺风车,开车的姑娘向我吐槽说:不希望父母插手帮带孩子,但因为自己生了一对双胞胎,没办法自己一个人带,现在家里每天鸡飞狗跳,她根本不想回家。我的一个朋友曾向我诉苦,觉得她的母亲没有边界,至今事无巨细干预她的生活。我给她的建议是:如果你的母亲是控制欲很强的人,首先在空间上隔绝,比如说,不住在一起。我还有一个朋友,克服万难决定自己带小孩子,她说,这就是不想给父母制造干预自己生活的机会。


两代共同育儿之困


听众三

刚才大家提问当中都提到一个问题:就是作为母亲和自己爸妈的关系。我觉得,我的父母有一些直升机父母的表现。

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帮忙带孩子,现在不仅要处理我和我女儿的关系、还要处理我和我父母的关系、还有我妈和我女儿的关系。

我看到她对我女儿的很多养育方式是我曾经体验过,觉得非常不好的,但我改变不了她,又没有办法做到物理隔绝。我想说,除了物理隔绝,有没有其他办法处理这件事情?还有,我和我妈现在的相处关系会不会影响到我和我女儿以后的关系?

彭小华

这种事情我也处理过比较多,就是祖母或姥姥跟女儿一起带第三代,彼此养育的理念、做法发生冲突,吵得不可开交。

如果不能做到物理隔绝,非要相处,你需要她,可能只能跟她好好沟通。

不要用以暴治暴的方式——或者吼回去、或者论断她。那样一来,她马上就会处于防御状态,会有情绪化反应,结果你们没有真正在解决问题,只是在吵架。而且,你会发现,你们争吵的内容总是相同或者相似,从来没有解决。

好的办法是好好跟她沟通,因为你要相信,你妈一定也是希望把你的孩子带好的,你们大的目标和前提是一致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讨论我们的做法、思路是不是有利于孩子成为我们希望她成为的样子。

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同时进行,就是合理化分工:哪些事情由你妈来做,哪些事情由你来管。

孩子的学习、习惯和人格的培养,这方面可以由你来做;烧饭、拖地、洗衣服这些事情请你妈妈做,这样你妈妈又能帮到你,又不太干扰你对女儿的养育。

碰到问题的时候,最重要的是理性平和地去沟通和协商,不要去进行攻击、不要吼叫。

有些父母个性比较狭窄,有人格问题,比较粗暴、易怒,跟子女冲突比较多,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把他们往宗教这个方面去引,不管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有助于消解戾气、狭隘、偏执。

杨子云

以前我以为是婆媳关系难处,事实上,在现实交流中我发现母女关系似乎比婆媳关系更难处,更纠结不清——因为自己的妈觉得我生了你,我做什么都是对你好的。

如果你感觉你的妈妈是直升机式的母亲,对你有专制、有控制,必然会延伸到你教育孩子的模式上,她也会想让你按照她的方式去走,我觉得应该尽量创造条件物理隔绝——像北京请阿姨还是比较方便。

如果你让她仅仅只做家务、照顾孩子的吃喝,有的妈妈会更加不平,说你把我当个保姆,我就是给你们扫地拖地洗衣服的。如果你的妈妈性格本身比较平和,我觉得这没有问题;如果她控制欲比较强,让家里气氛紧张,我觉得还不如物理隔绝。

还有一点可做的,就是多创造她带孩子外出的机会。

你现在的孩子1岁10个月,你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,像吃完早餐让她推着孩子出去玩,或者报一个早教班,总之制造很多公共机会,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和一个心情不好的老人在封闭的空间里成长。

吃完饭之后,她把孩子推出去,在公共空间,小孩会跟别人社交互动,会观察学习,这样会有一些缓冲。

如刚才小华说的,老人多管吃喝、你多管孩子的心智成长;另外也需要多创造公共活动机会。

在美国,你会发现,周边小区有很多小孩可以玩的东西,在中国你真的找不到,所有健身器材都是为老年人服务的。我们这个社会的确不太适合小孩生存,只能靠我们家长自己多努力。

我不知道你在什么小区,我所在的小区,我们几个家长一块儿做了一个亲子读书会,每个周末会有一段时间,十来个小孩一起读书,或约着一起玩。

在自己的社区中约几个家长一块,给孩子创造一个成长空间,对冲上一辈给的影响。


结语


主持人

谢谢彭博士和杨老师的经验分享,也感谢大家两个多小时的陪伴。因为时间有限,我们首期乐平讲堂到这里就结束。

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乐平讲堂,我们第二期将在8月底举办,将邀请到混序部落创始人、风险投资人李文老师来做分享,分享主题是“如何创造小而美的新生活”。

刚才有评论互动的观众可以获得我们彭小华博士的最新译作《直觉养育的力量》。

——全稿完——

 • end •

策划:乐平公益基金会

文:彭小华、杨子云


往期回顾

1. 养育模式、沟通模式与权力关系 

2、千疮百孔的中国教育,家长何为?

3. 中国式养育的过与不及

4. 如何践行人文主义养育哲学与权威型养育方法?

5. 我们已进入精细化育儿时代,千万不要掉队  

文章已于修改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